程颐当时阻拦苏东坡给司马光吊祭的原因是他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程颐引用了《论语》中的“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来指出,如果孝子真的孝顺,应该悲伤得无法见人。他认为,既然大家刚刚在太庙听过奏乐、唱过歌,就不应该在同一天去吊祭,因为这样会对死者及其家属造成不尊重,同时也冒犯了刚刚参加的吉礼。
程颐作为当时的重要文人,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礼仪的约束和影响。他坚持认为,孝子应当在悲伤中保持庄重和肃穆,而不是在参加完庆典后立即去参加丧礼。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被广泛接受的,因此程颐有充分的理由来阻拦苏东坡等人的吊祭行为。
然而,苏东坡对程颐的理由并不买账,他反驳说《论语》中并没有“子于是日歌,则不哭”的说法,并用“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来讽刺程颐。这句话中的“鏖糟陂”象征着程颐所来自的并不高尚的环境,而“叔孙通”则是秦汉时的儒生,曾为刘邦制定朝仪、整肃礼乐,是一个在礼法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的人物。通过这句话,苏东坡不仅讽刺了程颐的礼法观念,还暗示了程颐的行为并不符合真正的儒家精神。
最终,尽管程颐的理由在表面上看似合理,但苏东坡的反驳也有一定的道理,使得程颐在众人面前感到羞愧。这场争执不仅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在礼仪问题上的分歧,也揭示了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