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包括: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鼓琴时,师襄子认为他已经掌握了曲子的弹法,但孔子认为还没有掌握其数和志,最终通过深入研究,理解了乐曲的内涵,看到了文王的形象。
孔子相师: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个小孩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问小孩为什么不躲开马车,小孩回答因为车子应该躲避城,而不是城躲避车子。孔子觉得小孩知识渊博,于是问了一系列问题,最终俯下身子对小孩表示敬意。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做了孔伋门人的邻居。
义利之辩:
孔子与弟子讨论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该重义轻利。
实验欹器:
孔子通过实验欹器,说明了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要抓住根本。
颜回好学:
孔子称赞颜回好学,即使生活贫困,也能安于清贫,专心学习。
孟子杀猪:
孟子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里钱不多,还是实现了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杀了猪给他吃。
孟母断织: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经线,警喻孟子辍学。
五十步笑百步:
孔子在战争中看到逃兵,虽然他们只跑了五十步,却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用来比喻自己与别人有同样的缺点,只是程度上轻一些。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在遇到项橐时,虽然对方是个小孩,但他虚心向项橐请教,体现了他谦虚好学的精神。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也展示了他们及其弟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