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事物或现象连续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其中:
“层”:表示重复、接连不断;
“穷”:指完全、尽致,引申为没有穷尽。
二、出处与演变
典籍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贞曜先生墓志铭》:“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原指神灵或鬼怪不断出现,后泛指事物接连涌现。
另有《唐书·艺文志》记载:“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能百出,不可穷极。”用以形容历史变迁中事物发展的多样性。
含义演变
最初多用于形容具体事物(如人物、事件)的连续出现,后扩展至抽象概念(如思想、现象)的不断涌现。例如:
文学作品中爱国精神的体现“数不胜数,层出不穷”;
科技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层见叠出(侧重重复出现)、屡见不鲜(侧重常见不新); 反义词
四、用法示例
谓语/定语
“新技术层出不穷,推动产业升级。”
“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值得后人深思。”
状语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层出不穷。”
五、结构特点
联合式成语:
由“层出”(连续出现)和“不穷”(无穷尽)两部分组成,强调动态过程与无限性。
综上,“层出不穷”通过“层”与“穷”的对比,精准表达了事物连续涌现且无止境的特点,既可用于具体场景,也可抽象描述社会现象或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