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选择老师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即不分高低贵贱、等级区分,愿意教授所有愿意学习的人。但这里也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年龄要在15岁以上,二是学生本人要有学习的愿望。
学而不厌:
孔子认为教师自己必须不断学习,永不满足。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深厚的学识,才能满足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需求。
温故而知新: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认为教师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种能力是成为老师的重要标准。
以身作则:
孔子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和作风正派,学生自然会效仿;反之,即使发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虚心好学:
孔子认为教师要敢于不耻下问,虚心好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
爱护学生:
孔子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的健康也十分关心。他相信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并对他们充满信心。
教学相长:
孔子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说:“教学相长。”教师在解答学生疑惑的同时,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启发和收益。
这些标准体现了孔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至今仍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