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艺术作品(如绘画、书法、文学描写等)具有极高的仿真度和逼真感,使人仿佛能从作品中直接感受到被描绘对象的真实存在。具体解析如下:
一、词语解析
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形象(如人物、动物等)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节生动逼真,如同活物一般。例如:“他的人物画像栩栩如生,仿佛活人一般。”
跃然纸上
强调艺术形象通过文字或画面生动呈现,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感觉形象仿佛从平面跃出。例如:“这幅画中的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整体含义
当“栩栩如生”与“跃然纸上”结合使用时,通常用于描述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虚拟形象具有了“活”的生命力,仿佛真实存在于观者眼前。
三、使用示例
文学描写:“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将她的悲惨命运和复杂性格跃然纸上。”
绘画作品:“这幅工笔画中的花鸟栩栩如生,细节处理得极为精细。”
书法作品:“他的书法遒劲有力,笔法灵动,真可谓龙虎跃然纸上。”
四、相关近义词
惟妙惟肖: 侧重于模仿或描写的逼真程度,如“这幅肖像画惟妙惟肖,人物表情与神态几乎一致。” 呼之欲出
五、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出自清代薛雪《一瓢诗话》,原指诗歌意境通过文字生动呈现。后泛指各类艺术形式中形象的逼真表达。随着时间发展,其内涵扩展至雕塑、摄影等艺术领域,但核心特征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