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正人正己的名言有以下几条:
“君子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乎?”出自《子路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纠正别人之前,首先要自己行为端正。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即使发号施令,别人也不会真正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样出自《子路篇》。这句话强调了自身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在上位的人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反之,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出自《子路篇》。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如果一个人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那么治理国家或管理他人就会变得容易;如果自己行为不端,那么即使试图纠正他人,也很难取得成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这句话是孔子关于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出自《论语·颜渊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提拔那些行为不端的人而忽视那些行为端正的人,那么民众就不会心服。这也间接强调了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性。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出自《论语·颜渊篇》。这句话表明,政治的核心在于正直,如果领导者行为端正,那么下属自然也会跟着行为端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出自《论语·颜渊篇》。这句话用风和草作比,说明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风吹到草上,草一定会倒下。这也强调了君子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孔子强调的“正人先正己”的理念,认为在上位的人应该通过自身的正直行为来影响和纠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