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移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世称“范文正公”。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逝世,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带着他改嫁到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随其改姓朱,取名朱说。尽管生活困苦,范仲淹自幼勤奋好学,昼夜不息,常以粥为食,待其冷却凝固后划成数块,佐以咸菜,这成为他刻苦读书的佳话。
求学与科举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并怀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他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仕途生涯
范仲淹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庆历三年(1043年),他发起“庆历新政”,主张改革当时弊政,但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文学成就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他的词作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个人品质
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他一生关心政治,关于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后人评价其为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成就,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