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 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在古义中,它表示一种谦虚的读书态度,旨在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真正体会书中的真意。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文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这种读书方法强调的是灵活性和主动性,而不是拘泥于文字细节。
近义词包括:
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走马观花:形容看事情不深入,只是粗略地观察。
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例句:
1. 学习时我们应该不求甚解,抓住大意即可。
2. 他读书总是不求甚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 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往往导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总的来说,“不求甚解”这个成语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