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故事包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强调了孔子的伦理观念中的“仁爱”主张,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他认为人们应该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只是了解知识还不如抱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某事感兴趣还不如从中获得乐趣。他鼓励人们不仅要追求知识,还要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的弟子转世
据说,孔子有一个叫曾参的学生,曾参因为不尊敬孔子而被孔子罚站。后来,曾参在一个晚上照顾孔子时,戴上被子,又蒙上脸。当孔子问他这是为什么时,曾参回答:“我不尊敬你时,你在我眼中就如同被罚站的样子,我抬头看你时候不敢看你,偷偷翻身时也不敢让你发现。”孔子听后,觉得曾参已经觉悟,就宽恕了他。
孔子听到音乐
有一次,孔子听到一个小孩演奏宫商的音乐,非常感动。他说:“为何音乐的表达如此婉转?这个孩子的家庭一定道德高尚。”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对音乐的欣赏,并认为音乐和道德有着密切关系。
评赎奴隶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行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惊奇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行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事实上阻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争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情愿去救。
孔子行礼
传闻,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全神贯注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时常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伤心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孩子,歇一会儿吧!”
孔子唱歌
古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人们娱乐的来源。孔子喜欢"乐",他不但喜欢演奏乐曲,而且还喜欢唱歌;他不但喜欢自己唱,他还喜欢听别人唱,当然别人也要唱的好听才行。很多时候,孔子遇到一个唱歌唱的很好听的人,他必然会要求那个人唱完之后再唱一遍,而且自己也跟着唱。
朽木不可雕
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不达者太多了,宰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天,宰予这个家伙大白天的躺在屋里睡觉。孔子看见了,很气氛,就骂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砌,简直没救了嘛”。
无所取材
孔子有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名言被后世很多人引用来证明孔子的壮志难酬,其实这是断章取义,孔子的意思并不是如此,他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而逐浪于海的,他只是拿此来教育他的大弟子子路。
孔子弹琴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