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尽管家境贫寒,没有多余的钱用来读书,但他通过自学和向他人请教,最终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在孔子三十岁时,他因为勤奋学习,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脱断,这一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韦编三绝”。
具体来说,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由于当时没有纸张,书籍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一部书需要许多竹简,并通过熟牛皮绳将它们编联起来以便阅读。孔子反复研读《周易》,使得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更换新的绳子。即使如此,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孔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也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人勤奋学习,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