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将外兴安岭更名为斯塔诺夫山脉, 确实有特殊含义。以下是对这一命名的详细解释:
历史背景
《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为中俄界山,北支绵延到北冰洋,南支到太平洋,南北支之间的区域为中俄待议区域。
《瑷珲条约》:清朝后期,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从此外兴安岭的名字在中国疆域版图上消失。
命名原因
“斯塔诺夫”源自俄语动词,意为“停住”。17世纪中叶,俄国入侵清朝的殖民军在推进到外兴安岭时难以逾越,因此命名。
军事和地理因素:外兴安岭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林木储存量巨大,俄罗斯可能出于军事和地理考虑,选择了一个更为简洁和易于管理的名称。
边界划分
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是阿穆尔州和萨哈共和国之间的边界,也是满洲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边界。17世纪时,这里是清帝国与东进进行毛皮生意的俄国人之间的争议领土,但随着《尼布楚条约》和《瑷珲条约》的签订,这里最终成为俄国领土。
综上所述,俄罗斯将外兴安岭更名为斯塔诺夫山脉,既反映了历史背景和军事考量,也体现了对地理和管理上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