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它具体化为“道德的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及“博爱”。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下是对托尔斯泰主义的详细理解:
道德的完善
托尔斯泰认为,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他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角色的道德重生过程,展现了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转变。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那就是不道德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反对使用暴力来对抗邪恶。他认为,暴力是一种“恶”,会威胁人类生命和破坏和平。托尔斯泰主张通过理性和爱来从根本上铲除“恶”。在《复活》中,他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展示了如何通过道德内省和宽恕来对抗社会的不公和暴力。
博爱
托尔斯泰认为,所有的社会不公和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他主张以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爱人类、爱敌人,认为爱能改变世界,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复活》通过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揭示了国家机器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显示了农民的革命性一面。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千百万宗法制农民在革命中的力量、革命性的要求和软弱性、局限性,因此成了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宗教观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宣扬了一种新的宗教,在“福音书”中找到五条生活原则。他认为,宗教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压迫人类。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展示了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反思和追求真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托尔斯泰通过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深刻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故事,托尔斯泰试图告诉人们,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和博爱,人类可以实现自身的救赎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