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写于 1900年,即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国内,清王朝腐败无能,官场糜烂不堪,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严重,导致国家风气败坏,民众精神不振。国外,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旨在唤起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希望出现“少年中国”,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具体来说,梁启超在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他通过对比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少年中国说》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一些省市选入中学或小学课本中,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激励中国青年一代的励志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