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主要是因为它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1861年至1905年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历史特征,并广泛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沙皇俄国的专制国家机器、官僚制度、教会、法庭、监狱以及土地私有制等诸多方面的无情嘲讽、揭露和批判。托尔斯泰通过这部作品,撕毁了所有假面具,展现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具体来说,《复活》中涉及的社会层面包括:
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
玛丝洛娃的遭遇体现了这一点。
对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的批判:
小说通过对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描绘,展示了这些机构的腐败和黑暗。
对教会伪善的揭露:
托尔斯泰撕下了教会的面纱,反映了其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对土地私有制的批判:
小说反映了农民在革命中的矛盾状况,表达了对宗法制农民的愿望、力量和弱点的理解。
因此,《复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俄国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呼唤社会变革的史诗。托尔斯泰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使其成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