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的本质和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
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一种人性向善的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的过程。它涉及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解决主要矛盾
道德修养要解决两个主要矛盾:一是社会道德体系及其道德要求与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自身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质与先进的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通过提高对社会道德体系及其要求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个人可以不断地解剖自己、反省自己,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
内驱力来源于内在道德需要
道德修养的内驱力来源于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自我批评和自我斗争是由自我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
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
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动。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及其行为的反省、检查,培养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高度自觉性
道德修养需要个人有高度的自觉性,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并在实践中向道德模范学习,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社会性和规范性
道德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具有社会性和规范性。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善恶、好坏等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稳定性和层次性
道德具有稳定性和层次性。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之间有不同的层次,从根本性的道德原则到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具体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道德修养的本质是个人通过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实现人性向善的过程。其特征包括解决主要矛盾、内在驱动、自我改造和陶冶、高度自觉性、社会性和规范性以及稳定性和层次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道德修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