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用于庆祝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对联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字数必须对称,意义相对呼应,形式上要求平仄相对、韵律对称。对联的寓意通常是祝福、劝诫、警示、讽刺等,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的桃符,即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用以辟邪驱鬼。到了唐朝,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诗词对仗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宋代诗人王安石就有“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佳句,这便是对联艺术的生动体现。明清时期,对联更是风靡全国,不仅在节日庆典中,家庭、商铺、庙宇无处不贴,人们通过对联表达祝福、寓意吉祥,增添节日气氛。
对联的寓意可以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祝福家庭和谐、事业成功、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等。对联也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倡导社会正义、传承文化传统等等。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