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通常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是一个普通的语句,而第二个句子是一个巧妙的谐音或反义词,旨在引起听者的思考和娱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歇后语示例:
冬天吃青杏——寒酸:
本指天气冷,味道酸;转指过于简陋、俭朴而显得不体面。
机关枪打皮球——给你消消气:
气:本指气体,转指怒气。戏谑的口气,指让人平静下来。
老太太啃核桃——吃不开:
本指老太太牙不好,咬不开核桃;转指没办法行得通,不受欢迎。
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本指麻布袋作绣花的衬底质量太差,转指基础太差。
没框的算盘珠——全散了:
本指算盘珠没框,一提就散;转指事情或计划无法维持。
“万”字比“方”字——差了一点儿:
形容能力等稍稍逊色。
两横加一竖——干:
干:做。指埋头做事,不讲空话。
“七”字两点——抖(斗)出弯来了:
“七”字左上角加两点,就成了“斗”字下面加个弯钩。斗:与“抖”谐音。讥讽人因境遇好而得意扬扬,不知道怎么显示才好。
林大哥——木木的:
木:不灵敏。“林”字由两个“木”字组成。指人脑筋不灵活、愚钝。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形容做事盲目或混乱。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讽刺盲人戴上眼镜反而显得更愚蠢。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形容事情显而易见,不需要多说。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形容人太闲,没事找事做。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指在炕上安装锅,需要改造原有的设施。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形容生活或处境艰难。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形容事情进展顺利,不需要过多的关注。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形容人非常专一。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形容人有足够的肚量和忍耐力。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形容人做事不认真,只关心结果。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形容事情做糟糕了,迷失了方向。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形容事情没有结果或后续。
抱着老虎喊救命——自找死:
形容自己找死,自不量力。
抱着菩萨亲嘴——一头热乎:
形容单相思或一厢情愿。
抱着屁股上楼——自己抬自己:
形容自己努力做事,不依赖他人。
抱着钱罐子打吨——财迷:
形容人非常贪财。
抱窝鸡带息——可忙啦:
形容人忙得不可开交。
抱鸡婆带娃娃——只管自家一窝:
形容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抱在怀里的西瓜——十拿九稳:
形容非常有把握。
厕所里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形容做事两面不讨好,到处都受人埋怨。
小苏他爹——老输(苏):
形容总是失败。
31. 飞机上点灯——高明:形容人非常有智慧。
32.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形容做事有板有眼,有条理。
33. 玉皇大帝放屁——神气:形容人非常得意忘形。
34. 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形容人疑心重。
35. 戏台上的垛口——不成(布城):形容事情无法成功。
36. 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形容事情变得复杂。
37. 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形容事情出乎意料地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