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
仁爱思想:
孔子提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爱人”,强调“孝悌”“爱由亲始”“推己及人”,直至仁爱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中庸思想:
孔子倡导中庸之道,主张在行为和态度上达到“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不不足。
教育思想:
孔子注重启发民智,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出了众多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仁人君子。
为政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以民为体”,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关爱百姓,实行仁政。
孔子的名言众多,部分如下: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言必信,行必果。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4.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1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思想和名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