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旁。孟子就模仿大人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好,就搬家到热闹的集市旁。可是,孟子又模仿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母再次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搬家到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在这里,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专心读书,最终成为大儒。
始作俑者
战国时期,孟子与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也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买肉啖子
孟子小时候,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断织喻学
孟子少时,因贪玩对学业懈怠,早早回家。孟母默默拿起剪刀,走到织布机前,剪断即将织成的布,以此喻示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一曝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孟子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后人将孟子所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