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恹恹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病后身体非常虚弱无力,没有精神的状态。这个成语的发音是[bìng yān yān],基本含义是形容病情严重,人体虚弱无力。
详细解释如下:
病后虚弱:
病恹恹通常用来描述人生病后,身体因为气血不足而显得非常虚弱,没有精神。
精神不振: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精神委靡,缺乏活力,就像生病时那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病情严重:
病恹恹还可以用来强调病情的严重性,患者因为疾病而显得极其虚弱无力。
其他比喻:
除了直接描述生病的人,这个成语有时也可以用来比喻其他事物的虚弱无力。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位医学家张仲景,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病恹恹者,少气而腠理开,故恹恹也。”意思是病得很重的人,气血不足,皮肤毛孔张开,所以形容人体虚弱无力。
病恹恹的近义词包括病怏怏,都用来形容身体不适、精神不振的状态。
总的来说,病恹恹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于描述因病而导致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度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