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名言警句和短故事如下:
名言警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事亲,事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
短故事
孝感动天: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最终舜登天子位,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啮指痛心: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释然。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仍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闵损幼时受继母虐待,但依然孝顺如初。一次继母为自己做的棉衣里填充了棉花,而闵损的棉衣里是芦苇花,寒冷的冬天,闵损依然穿着破旧的棉衣。继母得知后深感愧疚,从此改过自新。
皋鱼之哭:孔子出行途中,忽闻路边传来悲泣之声。他急呼:“快走快走!前方必有贤人!”及至近前,但见皋鱼身着粗衣,手持镰刀,在路边黯然垂泪。孔子离开车子对皋鱼说:“你家没有丧事,怎么哭得如此悲伤呢?”皋鱼泣诉道:“我身负三大重罪:自幼沉迷于学问,游历四方,却忽视了双亲的赡养,待我归来,他们已仙逝,此为我首罪;我胸怀鸿鹄之志,不屑琐碎俗务,不愿侍奉昏庸之主,然时光流逝,至今功业未成,此为我次罪;我与挚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