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是一首 七言律诗,而非绝句。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秋景图。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猴啼叫,清流潺潺,白沙熠熠生辉。这里既包含了诗人年华已逝,双鬓已染上繁霜,这无疑是对人生最深沉的痛苦和无奈。而他的疾病缠身,以至于不得不暂停酒杯,这更让人感到他的孤独和无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无边落木萧萧下”来形容枯叶落下,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形容长江奔腾的壮丽景象。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开阔,表现了秋天的肃杀之气和时光的流逝。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他感叹自己长期在旅途中,秋天来临时总是感到忧伤,时常在独自登高时思念远方的亲友。同时,他将自己的病患和生命的短暂对比起来,表达了对光阴的无常感叹。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写自己备尝穷困潦倒之苦,长年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国难家愁,令白发日渐增多。明知举酒浇愁愁更愁,诗人仍欲以“浊”酒消“愁”,然而现在为护病而断饮,连“浊酒”都不能喝了。他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凄苦与沉痛。
总体来说,《登高》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慨。此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诗歌技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份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