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并写出著作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匡衡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由于家中贫穷,无法购买油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光线来照明读书。他的故事后来成为“凿壁偷光”的典故,激励了无数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人。
孙敬悬梁刺股
孙敬是东汉时期的学者,他为了保持读书时的清醒,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房梁上,这样一打瞌睡,头皮就会被扯痛,从而提醒自己继续学习。他的故事与苏秦的“悬梁刺股”一起,成为刻苦自学的象征。
李白读书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小时候贪玩逃学,但一次听到一位老婆婆磨铁棒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是东晋时期的学者,夏夜时因家中无灯,他捕捉萤火虫放在口袋里借光读书。他的故事后来成为“囊萤映雪”的典故,表示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决心。
华罗庚猜读法
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时不是从头到尾读,而是先思考,再闭目静思,猜测书的结构和内容,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王亚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在船上因风浪太大而请求服务员将他绑在柱子上读书,展现了其对学习的执着和热爱。
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孙权劝他多读书后,他开始发奋学习,最终成为学识渊博的将领。
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年轻时因贪玩而忽视读书,直到二十七岁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此发愤图强,成为文学大家。
高尔基救书
高尔基是苏联作家,他的房间失火时,他首先抱起书籍,表现出对书籍的深厚感情和重视。
张广厚反复阅读
张广厚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在阅读一篇论文时,反复阅读了半年多,书页上留下了明显的黑印,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名人们刻苦读书的精神,也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以他们为榜样,不断追求知识和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