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行为规范:
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它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善恶评价:
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非强制性约束:
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法则,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上层建筑: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道德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文化和社会差异:
道德规范是在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道德观念和标准存在差异。
内在与外在:
道德既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也是内在的个人道德品质。它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
综上所述,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非强制性和调节性等特点,并且与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