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所说的"青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议,而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鲁迅认为,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瞒和骗,要求人们甘心的逆来顺受,远离矛盾,躲避责任,麻木不争。这种文化倾向他认为会导致青年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奋斗精神。
对外国文化的推崇
鲁迅主张读外国书,认为外国文学(除印度外)往往能与人生接触,激发做事的想法,哪怕是颓唐厌世之作,也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他认为读外国书有助于唤醒人们的奋斗精神,更贴近现实生活。
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鲁迅强调“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认为少看中国书即便不能作文也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去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
个人阅读经验的分享
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一文中提到,他并没有列出具体的推荐书目,而是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他认为读中国书容易使人沉静,与现实人生脱节,而读外国书则能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对青年的殷切期许
鲁迅的建议背后是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许,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激发改变社会的力量。他认为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要为改变社会、推动时代进步而读书。
综上所述,鲁迅的这一观点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中国文化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批判和反思,唤醒青年一代,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实,增强行动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他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都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