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26岁便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为楚国一度带来了国富兵强的局面。然而,由于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屈原多次遭到排挤和流放。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终导致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当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楚怀王客死他乡后,屈原心如刀割,他坚信楚国的复兴离不开他的理想和人民。面对国家危亡,屈原创作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如《离骚》等,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现实残酷,他无法挽回楚国的颓势,最终选择在公元前278年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每逢端午佳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