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语录中,关于格局的表述有以下几句:
人的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里沉沦。
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草绳。遇烂人及时止损,遇烂事及时抽身。”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
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
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如果它能回来,那么它就永远是你的;如果它不能回,那么它就永远不属于你。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你的过去我无法参与,你的将来我奉陪到底。
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一路走来,你不曾懂我,我亦不曾怪你。我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大方。只想让你知道,感情不在,责备也不存在。
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
一个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包括精神、包括思想、包括形体,如果哪一天你说你不能改变自己了,那你真的老了。
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么要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
这些语录不仅体现了余秋雨对人生格局的深刻见解,也包含了他对生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思考。希望这些语录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