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都江堰》中的句子赏析如下:
开篇的独特见解
余秋雨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观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一观点不仅展现了他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怀的基调。
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
余秋雨通过对比长城和都江堰,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长城虽然伟大,但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而都江堰则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而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而都江堰则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都江堰的文化象征
余秋雨认为都江堰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他在游览都江堰时感悟到,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这种天人合一、无我无私的境界,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语言的优美与个性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他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等词语,表达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
对李冰的赞美
余秋雨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还揭示了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
都江堰的现实关怀
余秋雨在文章中不仅表达了对都江堰的深情赞叹,还寄托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他认为都江堰为历代贤臣良将提供了安顿和向往,为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提供了灵感,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的稳定后方提供了庇护和濡养。
综上所述,余秋雨在《都江堰》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的文字不仅优美且富有个性,还通过对都江堰和李冰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深沉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