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义的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如下:
道理论据
莎士比亚:“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韩非子:“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柏拉图:“正义是合理和有序的。”
基督教伦理学家:“肉体应当归顺于灵魂就是正义。”
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事实论据
商鞅立木取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最终,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从而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新法得以在秦国推广。
重耳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流亡的公子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热情款待了重耳,并问及将来如何报答。重耳承诺,若两国交战,他将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后来,晋楚之间果然爆发战争,重耳遵守了诺言,实现了“退避三舍”。
抢劫被抓:2017年1月25日晚6点30分,家住丹东凤城的吕女士独自一人在银行ATM机前取款时,遭遇一蒙面男子手臂勒脖颈抢劫。案发后,凤城警方多警联动,顺线摸排,仅用22小时将嫌疑人庞某抓获。
这些论据和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述了正义的内涵和表现,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历史和实践中的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