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经典中关于君子的经典论述。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文与质的平衡:
质胜文则野:
如果一个人的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
文胜质则史:
如果一个人的文采超过了质朴,就会显得浮华。
文质彬彬:
只有当文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如果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显得虚伪和浮夸。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在质朴和外在文采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被称为君子。
这句话不仅是对君子的外在行为的描述,更是对其内在品格的要求。君子不仅要有深厚的内涵和道德修养(质),还要有恰当的言行举止和文采表达(文)。这种内外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既有德行又有智慧的人。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成为一个真正有德有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