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的节俭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晏子“食不重肉”,一餐只吃一个肉菜,主食是“脱粟之食”即只去壳没有精制的糙米,蔬菜不过是“五卯、苔菜而已”。他做饭以够吃为限,即使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他家里,没有准备多余饭菜的晏子只能“分食食之”,结果“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晏子衣着简朴,以蔽体保暖为度,甚至“布衣鹿裘以朝”,把省下来的钱财“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
季文子的节俭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有人劝他为何不适当提升一下生活品质,他坚定地回答:“吾祖辈皆以勤俭为本,过度的奢侈只会损害我们的品德”。
朱元璋的节俭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并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霍去病的节俭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一名杰出将领,他在出征时总是自带干粮和水,拒绝接受地方官员的招待,坚持自给自足。他说:“战场上,土兵的食物和水就是生命线,怎能因为一时的享受而忽视了士兵的基本需求?”这种行为在当时实属罕见,也让人们看到了霍去病与常人不同的高尚品格。
吴成的勤俭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代名人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精神,他们的行为不仅对个人和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