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古人自律成材的故事?

时间:2025-03-17 05:39:20 伤心文案

屈原苦读《诗经》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最终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鲁迅吃辣椒驱寒读书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欧阳修修改文章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刘宠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宋濂借书抄读

宋濂出生后体弱多病,每遇风眩就要昏迷数日。家里穷,没有书读,他得借书来抄;天寒地冻墨汁都结冰,他手都冻僵硬了。为求名师,他不怕老师严厉,只怕没学到知识。踩着几尺深的积雪远方求学,走过深山峡谷,冻裂了脚,衣衫褴褛,饥不果腹。不管条件怎样艰辛,宋濂始终坚持去学习,天气怎样坚持去学习,有很强的自律性,不会因为外界变化影响自己要做的事,在他超乎常人的自律下学有所成,最终成就了宋濂。

孙敬悬梁刺股

孙敬年少好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用绳子的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痛头皮,让他立刻清醒过来继续读书。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他埋头苦读的身影,是对自律最生动的诠释,凭借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孙敬终成一代大学士,其学识渊博,名震四方。

许衡不吃无主之梨

许衡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天气炎热,口渴难耐。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众人都去摘梨吃,只有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摘取,不可”。许衡始终没有摘梨,显示出他坚守道德底线的高尚品格。

徐溥的豆子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通过自律和坚持,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具备自律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