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又称为 sonnet,是欧洲一种具有严谨韵律和结构的抒情诗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意大利,最初可能是一种民间的抒情体裁,能够伴随音乐演唱。意大利西西里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对十四行诗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十四行诗的创始人,学界存在不同的说法:
披埃·德勒·维奈(Piero delle Vigne,1249年去世)被认为是最早创作十四行诗的诗人,他的诗作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影响。
吉通·阿雷佐(Guittone d'Arezzo,1294年去世)也被认为对十四行诗的形式进行了固定。
彼得拉克(Petrarch,1304-1374)则被认为是十四行诗的创立者,他的作品使这一诗体臻于完美,并被称为“彼特拉克体”。
十四行诗传入英国后,受到了英国诗人和作家的喜爱,并发展出了多种变体,如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人都为十四行诗做出了重要贡献。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集结成了著名的《十四行诗集》。
十四行诗在结构上通常分为前后两部分,每部分行数不同,韵脚和音步也有严格的要求。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十四行诗的韵脚和音步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韵律和结构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十四行诗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古老诗体,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在欧洲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对世界各地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