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被后世尊称为“范文正公”。
早年经历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随母姓朱,名说。在朱家长大,自幼聪颖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常常吃不饱饭,但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他的勤奋和毅力使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仕途生涯
范仲淹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集庆军节度推官等职,并恢复本名。他生性耿直,多次因直言进谏被贬,如因劝太后还政而被贬至睦州、饶州等地。尽管如此,他在地方上颇有建树,如在泰州修筑“范公堤”,在苏州治水且创办郡学。
主持新政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发起“庆历新政”,提出改革吏治、整顿武备、减免徭役和发展农业生产等主张。但因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他也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等职。
军事成就
范仲淹在军事上也有显著成就。在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他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他还撰写了《渔家傲·秋思》,表达了他对边关生活的深刻感受。
文学成就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同样卓越,他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深受后人喜爱。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古名句,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晚年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改知颍州,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的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成就上,更体现在他高尚的品德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他的故事和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