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征、伐、侵、袭、攻的区别?

时间:2025-03-10 17:39:18 伤心文案

在古代汉语中,“征、伐、侵、袭、攻”这几个词都表示军事行动,但它们在语义和使用上有一些区别:

褒义:最初用于天子攻诸侯,有道攻无道,带有褒义色彩。

公开性: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

例子:如《尚书·胤征》中的“奉辞伐罪曰征”。

中性词:最初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需要钟鼓。

褒义:后来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如“征伐以讨其不然”。

例子:如《左传·庄公十年》中的“齐师伐我”。

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要任何理由,且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

秘密性:与“袭”一样,是贬义,强调秘密性和突然性。

例子: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中的“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贬义: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

突然性:强调突然性和隐蔽性。

例子: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将袭郑”。

泛称:是军事进攻的泛称,多指具体攻打某个地区或城市。

无特别情感色彩:相比其他词,情感色彩较为中性。

例子: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中的“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总结:

“征”和“伐”都带有褒义,但“征”强调上对下的公开军事行动,“伐”则多用于诸侯之间的公开宣战,后来也带有褒义。

“侵”和“袭”都带有贬义,强调不宣而战和秘密性,其中“袭”更侧重于突然袭击。

“攻”是军事进攻的泛称,情感色彩较为中性,适用于各种军事行动。

希望这些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汉语词汇的用法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