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八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以下是第十八章的原文及赏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赏析:微子、箕子和比干是殷朝末年的三位忠臣,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抗争方式。微子选择离开,箕子选择装疯卖傻,比干则直言进谏,最终殉难于纣王的暴政之下。孔子称他们为“三仁”,体现了对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精神的赞扬。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赏析:柳下惠以直道事人,即使多次被罢免也不改初衷,体现了其坚守正道、忠于职守的精神。他的回答彰显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原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赏析: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的复杂看法。尽管齐景公表示不能用孔子,但他仍给予孔子一定的尊重,显示出齐景公的宽容和智慧。孔子选择离开,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原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赏析:季桓子接受齐国的女乐,沉迷享乐,不再勤政。孔子对此表示愤慨,选择离开鲁国,继续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责任的重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弟子子张师事孔子,学求禄位之法。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赏析:孔子教导子张求禄的方法,强调多闻、多见的同时,要有所取舍,避免疑而不言和见而慎行,从而减少过错和悔恨。孔子认为,只要做到言行谨慎,即使不得禄位,也能达到求禄的目的,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上是《论语》第十八章的原文及赏析,涵盖了忠贞、坚持正道、勤政、道德责任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风貌和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