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将领,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在金国占领下的北方长大,自幼便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
早年经历与抗金活动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金国任职,但心怀故国,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培养了他的爱国情怀。辛弃疾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由耿京领导,并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起义军,并在军中表现出色。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代表起义军到建康见宋高宗,归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率五十名勇士突袭金营,活捉张安国,成功归宋,威震南宋朝廷。
仕途波折
辛弃疾归宋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在地方上政绩显著,如平定茶商起义、创建“飞虎军”、主持救荒、兴修水利等。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详细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策略,但未被采纳。因主和派打击,他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他,但不久他便病卒。
文学成就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词作上,现存六百多首词作,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个人生活与去世
辛弃疾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跌宕起伏,他的抗金精神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