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廉崇洁”的小故事,这里有几个著名的例子:
刘温臾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位自称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孟宗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作为渔官,却把腌鱼寄给自己家人,难以服众,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杨震四知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向朝廷举荐他(为官),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职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的地位。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子罕不受玉
有一个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懂玉的人看,他们说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鲁相嗜鱼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吴隐之笑酌“贪泉”
吴隐之,到广州做官,从“贪泉”路过,听随从说起有这么一回事,便去看看。他看见所谓的“贪泉”实际上只是山泉,就蹲下捧着泉水畅饮,随从见状赶紧上前阻拦:“这是贪泉,千万不能喝啊!”吴隐之哈哈大笑,说:“什么贪泉不贪泉的,我就不信这个邪。贪婪的人不喝也会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廉洁。”随后还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廉政的决心。
包拯不持一砚归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市)。年轻时以至孝闻名,28岁考中进士,历任知州、知府、监察御史等职,后授龙图阁直学士,官拜三司使枢密副使,深受宋仁宗倚重。为官清正廉洁,刚直敢言,不畏权贵,断狱英明,朝野咸服。在任满离开时,包拯也没有带走一块砚台。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官员和士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践行“敬廉崇洁”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