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深具影响力的文化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感悟的经典语录。以下是一些摘自《文化苦旅》的经典语录: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的多。
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世间具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入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自然的最美处,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不在企望迁徙,听任蔓草湮路,这便是老。
水面之下,漂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就像于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请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路,就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