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言如下: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史记》)
译文:做好事的人,上天会回报其以福祉;做坏事的人,上天会报应其以祸殃。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后汉书》)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不知道呢?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译文:依靠美德的一定昌盛,凭借暴力的必将灭亡。
正其本,万事理。(《后汉书》)
译文:凡事只要正本清源,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后汉书》)
译文: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自己心念所感召来的。
祸福无门,逆顺有数,天道微于影响,人事鉴于前图,未有蹈义而福不延,从恶而祸不至也。(《宋书》)
译文:祸福虽然无门,但逆顺自有天数,天道隐于迅速发生的感应中,人事在未来都将得到验证。没有实行仁义而福分不能延续、作恶而祸害不降临的。认为上天可以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同时也是最公正无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三国志》)
译文:音乐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天下治平,达到大化,万邦安定。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译文: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感悟:做人居高位要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不要去超越这些做人的底线。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感悟:诚信是立国之本,是做人的宗旨不要失去这个。我们要以这个宗旨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赚钱,失去了做人的宗旨。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感悟:这句话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