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生命的名言包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解释:名誉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答:生命。生命和财物哪一个更贵重?答:生命。得到名利和丢失生命哪一个更惨?答:丢失生命。只可惜人心无足蛇吞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过度追求名利,必然付出巨大代价,贪欲无节制,必然招致重大灾祸。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懂得知足,适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食不过求饱,居无非求安,此外的红尘荣辱,都不过是人心的贪欲。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互相攀比。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懂得知足,不会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加不会自寻烦恼。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安定。
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老子提倡人要有水的精神,水可以滋润万物,但是却不与万物争抢。这个世界上有了欲望以后,一些聪明的人便迫不及待争夺第一,殊不知,在你争抢的这个过程中也丢掉了自己的本心。成为第一的人,每天担惊受怕,思想神经绷紧,生怕有人超越,在这种重压之下,人的生命能量便会虚弱。所以老子不敢为天下先,便是无欲而为的表现,即使自己有争第一的能力,唯有在此境界,才能与“道”合而为一,物我无别,才能成为长寿之人。
物极必反。
解释:老子的哲学讲究辨证的看待事物,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人这一辈子,无须过度求满,给生命中留一点白。否则当一件事物完美到极致时,必然会走向反面。熟悉了解《曾国藩家书》的,就会发现这个很有趣的地方:曾国藩特别懂得这方面的进退。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之后,名声达到极致。但当时他很害怕,因为他掌握着整个湘军,皇帝肯定会猜忌他。所谓“物极必反”的真谛,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要过犹不及。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与人相处,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绝;与己自持,怒不可过度,利不能过贪。不属于自己的不强留,不适合自己的不强求。好花看在半开,浮生看破半世。好的人生,贵在有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这句是《道德经》的开篇之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法则,但这种本源是超越语言的,任何能够描述的道都只是具体的表现,而非本质。这启示我们,世界的本质需要通过感悟去理解,而非局限于语言的框架。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概括,比如爱、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任何事物争斗。这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教导我们应像水一样,具有滋养和包容的品质,无私地帮助他人而不图回报,不与他人争斗。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可以转化为团队合作和利他主义的行为准则。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意为做事如果能够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不可半途而废。在开始时的谨慎和努力应该贯穿始终,这样才能确保事情的成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解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这句话强调了自知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了解他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