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形成的成语包括:
不亦乐乎:
形容学习知识、结交朋友或被人理解时的快乐心情。
一日三省:
指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温故知新:
通过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可以用来形容教师的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
表示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优点,也指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随心所欲:
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不受外界干扰。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左右应该有所成就,能够自立。
不惑之年:
指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情,能够明辨是非,不再迷惑。
逝者如斯:
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学问和行为去遵循。
不舍昼夜:
形容勤奋努力,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
匹夫不可夺志:
指一个人的志向和信念是不可改变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指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形容学习并经常复习,感到非常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形容朋友从远方来访,感到非常高兴。
巧言令色,鲜矣仁:
形容那些花言巧语、伪装自己的人很少具有仁爱之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人,应该努力向他们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愿意谈论怪异、暴力或超自然的事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指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眼前的烦恼。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