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摘抄并赏析

时间:2025-03-11 05:16:52 经典文案

《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景物描写及其赏析:

六月十五那天的环境描写

摘抄: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赏析:这段话运用了拟人、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把柳树拟人化,写出柳树在烈日下已经发蔫得十分厉害;三个“处处”,把人们热得无处可逃的感觉描写得十分传神;把老城比作烧透的砖窑,足见天气的燥热,环境的恶劣。景物的选择十分典型,形容也十分恰当:发着白光的马路,发烫的尘土······整段话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在其中,使读者切身感受到烈日下拉车的祥子的辛苦,感受到当时底层百姓的痛苦生活。

祥子在被抢车后,带着骆驼往城里走的情景

摘抄:漆黑、灰气、暗淡等词语写出了气氛的悲伤凄凉,可以侧面烘托出祥子在被抢了车以后内心的失落和伤感。但又有一句话让我感受到祥子不同的感受:“他也开始闻见路旁的草味,也听见几声鸟鸣,因为看见了渺茫的物形,他的耳、口、鼻子好似都恢复了应有的作用,让祥子看到希望。”因为马上要天亮了,又可以烘托出祥子见到光明后的喜悦心情。

赏析:这段描写通过“漆黑”、“灰气”、“暗淡”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烘托出祥子在被抢车后的失落和伤感。然而,通过祥子闻到草味、听到鸟鸣,以及看到希望,又表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乐观心态。

第七章中的景物描写

摘抄:平坦的路,没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清凉,整个气氛的凄清,一个幽静的夜晚,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写出了夜晚的黑暗,为下文祥子因没有看见石块而扑上去摔倒作了铺垫。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每一个字都体现了这个氛围的阴森可怕,体现了祥子内心的惶恐,让人觉得异常的空寂,连灯光有点凄凉,令人发凉,隐含着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赏析:这段描写通过“平坦的路”、“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清凉、凄清的氛围,展现了夜晚的黑暗和寂静。同时,通过“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等词语,进一步烘托出祥子内心的惶恐和空寂,隐含着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感染力,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