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也称为国际劳动节或国际示威游行日,是全球许多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5月1日。它起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恩格斯在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节日的起源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直接起因是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当时,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最终获得了胜利。这次罢工震撼了整个美国,展示了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
节日的意义
庆祝工人运动胜利:
劳动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1886年5月1日工人运动的胜利,在这次运动上,二十多万工人用自己的鲜血和不屈的精神,争取到8小时工作制,换来了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节自从被提出后,一直都是大部分国家最重视的节日之一,而中国更是将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它提醒人们应当以工人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为榜样,尊重劳动、敬畏劳动,因为一切文明和财富,都是由劳动者创造而来。
劳动者争取合法权益:
通过斗争,劳动者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
全球庆祝
自1890年起,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在五一这一天举行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如今,全球各国劳动人民都会庆祝这一节日。
中国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五一劳动节不仅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还被设定为法定节假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举行集会或文体活动,以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谢。
总结
五一国际劳动节不仅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起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庆祝的节日。通过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人们不仅纪念了工人运动的胜利,也表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者贡献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