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悬头
孙敬是汉朝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从小学习刻苦,经常废寝忘食地读书到深夜。为了保持清醒,他使用了一根绳子,一端系在房梁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当打瞌睡时,头皮会被扯痛,从而驱散睡意,继续读书。
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早年到齐国求学,学成后四方游历,但遭遇挫折,回家后被亲人冷落。为了发愤图强,苏秦每当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疼痛来提神,最终成功配六国相印。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十岁时,他在醴泉寺读书,因没钱买米,每天只煮一把米做粥吃。他让粥冷却后结成块,然后分成四块,每次只吃一块,这就是著名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曾国藩夜读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天资并不聪明。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反复诵读一篇文章,直到深夜。此时,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对曾国藩的勤奋感到愤怒,从梁上跳下来质问曾国藩为何还不睡觉。曾国藩的回答显示了他对学习的执着和勤奋。
车胤囊萤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因家境贫寒无法买油灯,夏天夜晚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读书。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囊萤夜读”的典故。
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年轻时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晚上想读书时,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借邻居家的光亮读书。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凿壁偷光”的典故。
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是隋朝人,少年时在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被隋炀帝发现后免去了差使。回家后,他发愤读书,并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他骑牛出门看朋友,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人为了追求知识和学问,不惜采取各种刻苦的方法,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故事激励着后人勤奋学习,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