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寓意深刻、广泛使用的成语。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宋太宗有关。
成语故事
宋太宗的善举
在宋朝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大雪一场接一场地不停下,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冷得人都受不了。宋太宗在皇宫里,穿着暖和的衣服,烤着炭火,可他没忘记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他心里想,这么冷的天,那些没钱买炭、没厚衣服穿、吃不饱饭的人可怎么熬过去呀?于是,他马上就下令,让手下的官员们赶紧准备好多炭火和粮食,去送给那些孤孤单单的老人、家里很穷的人和那些流浪在外没地方住的人。官员们接到命令后,就赶紧带着这些东西在京城里到处走,一家一家地送。那些老百姓本来正冻得直打哆嗦,饿得没力气,心里发愁这个冬天可咋办呢。结果看到官员们送来的炭火和粮食,都特别高兴,特别感动。有个老爷爷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他说:“皇上可真是太好了,这炭和粮食来得太及时了,就像这大冷天里突然有了火一样,暖和了我们的身子,也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其他的人也都不停地感谢。从那以后,“雪中送炭”这个故事就传开了,变成了一个成语。
成语释义
“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源自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寓意深刻、广泛使用的成语。它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在别人危难的时刻,应该及时的给予帮助,施惠于人,才能惠及于人。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更加难得,更加珍贵。
成语用法
“雪中送炭”可以用在以下几种语境中: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
当别人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紧急情况下:
当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强调行动的及时性。
在表达关心时:
当想要表达对他人关心和帮助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帮助的真诚和及时。
成语出处
“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大雪送炭与芥隐》诗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相关典故
除了宋太宗的故事外,这个成语还与北宋时期的赵概有关。赵概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体恤百姓疾苦,关心民生。有一年冬天,当地百姓生活困难,赵概便拿出自己的俸禄,为百姓购买木炭,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得以取暖。此举被后人传为佳话,逐渐形成了“雪中送炭”的成语。
总结
“雪中送炭”这个成语通过宋太宗和赵概的故事,传达了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勇气和善良。希望这个成语能够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