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伞下的侗寨》是一篇充满人文情怀和深刻哲理的文化散文。文章通过描绘黔东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景观,展现了侗族纯朴自然的歌谣、与自然交融的文明以及古韵的鼓楼,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感悟。
首先,文章的主题浑厚,涉猎广泛。余秋雨以挥洒自如、娓娓叙谈的笔调,写了内容广泛、史意丰盈的散文。虽然散文内容的大多数是在描绘黔东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景观,但它并不仅限于关注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而是结合作者个人的感悟来抒发情感,把焦点凝聚在揭示这些文化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民族文化内涵上。
其次,文章的艺术特点鲜明。余秋雨勇于变革传统散文的常规写法,拓展了散文的文化容量。他的散文从情感基调到思想内容,都渗透着浑然丰厚的历史内蕴和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明显呈现出一种大手笔、大作派的风范。尽管有人认为余秋雨的散文由于过多容量的叙述而显得沉闷拖沓且冗长晦涩,但作者认为这是为了展现黔东南民族地区如此宏阔的图景,酝酿出如此雄浑的主旨,揭示出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
再者,文章中的“伞”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余秋雨的笔下,“伞”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品,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它是鼓楼、是花桥、是侗族大歌,是宽广仁慈、泽被后世的老祖母萨玛,象征着深深的侗族民族文化和侗民族精神。
最后,余秋雨在文章中的“理性干预”体现了他对文化的终极追问。他从文化视觉阐释了效法自然、源于自然、最终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表现对象,使得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侗族文化的描绘,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综上所述,《伞下的侗寨》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和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