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廉崇洁的成语故事包括以下几个:
悬鹅示众
明朝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悬鱼太守
后汉时,羊续任南阳郡太守。有位府丞得知羊续喜爱吃鱼,就特地给羊续送过去一条当地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再三推让,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就扫了府丞的面子;如果收下,又怕其他官员效仿。于是,他灵机一动,很客气地将鱼收下了,既没吃也没送人,而是将鱼“悬于庭”。不久后,府丞又提着一条鱼来,羊续便指着庭院中悬吊的那条鱼说:“你上次送的鱼,我都还没吃,你一并拿走吧”。府丞一听,明白了羊续的用意,提着两条鱼惭愧地走了。
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曾在河南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进京接受考察。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手下的人拦住他说:“您什么都不带,进京不送礼什么事都办不成。”于谦笑着提起两只袍袖风趣地说:“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让陶侃深受教育。
以廉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国相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就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对他说:“你把玉作为珍宝,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们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宝。”子罕廉洁的作风,洁身自好的品质深受大家的爱戴。
晏婴一裘
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宰相,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一件裘袍穿了30多年,已经很破了仍舍不得扔掉。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便打算赏赐他豪宅、马车等,但晏婴坚决不接受。晏婴廉洁奉公的精神流传于中华。
这些成语故事都体现了敬廉崇洁的精神,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廉洁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