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世纪老人”。巴金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著称,尤其是他的“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等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金在五四运动后,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0年至1923年,他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并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他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他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他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他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他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巴金的文学创作横跨现代、当代两大时期。从1928年《灭亡》起到建国前约二十年的时间,他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和外国文学译作。其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中、长篇创作与茅盾、老舍、沈从文的中、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巴金的作品,是中国新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世界的核心是“感情”,是“爱”与“憎”感情潜流的交替。这“感情”有别于郁达夫笔下作为个体的人从麻木中觉醒过来后所体验的孤独、迷惘与苦痛,其特质是“不平”。这“不平之鸣”针对的正是他所深深领教过的压迫、束缚人的“制度”。他自己就说过“我曾说我鞭挞的是制度”。但和茅盾不同,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冷静、客观的制度“解剖师”,他是以炙热到似乎无法遏制的情绪的融铸来代替冷静的分析、不露声色的讽刺。巴金正是以这淹没一切的感情热烈地拥抱人生和时代的大问题,以纯洁的理想主义精神震撼了青年的心。
巴金本无意为作家,但时代、理想终使其成为一个使命感极其强烈的作家。对他而言,文学创作既是心灵的敞开与呼号,也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崇高事业。他以战士的姿态写作,敢于喊出真实的声音,真诚地与时代的脉搏紧相呼应。二三十年代,作为“五四”产儿的他以那坦率的躁动、冲决一切的热情讴歌青春,抒发时代苦闷;40年代,则和他的作品一起承担战争的负荷,抛开先前的高昂热烈的青春的歌咏,换之以对有着“血和痰”的委顿生命的刻写,挽歌阵阵的“园”代替了交锋激烈的“家”,也不复有英雄,有的只是“寒夜”中委琐的小人物及他(她)们渺小的悲喜剧;五六十年代的巴金则怀着热情和向往讴歌着一切新事物;经历十年浩劫,至70年代末,巴金再一次拿起真诚的笔,以最适宜于袒露自己心怀的散文反思了逝去年代的噩梦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