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散文《希望》原文如下: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赏析:
《希望》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十期,后收入《野草》。这首诗以直抒胸臆为基本笔法,结合运用象征隐喻,通过繁富的意象,生动地呈现了主体的情感体验。同时,频繁使用“然而”等转折词语,造成宛曲周致的抒情语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情、感受和思想矛盾。
在诗中,鲁迅首先揭示了现在与过去自我的两种生存状态——在自我已经过去的青春时代满怀希望,现在的自我在其他人的青春状态里看到希望。进而将希望和绝望两种真实的感觉虚妄化,重新回到一种无所希望的希望状态来进行绝望的抗战。这种对比和转折,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心理矛盾和情感波动。
鲁迅在诗中提到自己虽然心灰意冷,但依然坚持希望,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他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无奈,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青年的期望。诗中的“希望是什么?是娼妓”这一问,反映了鲁迅对希望和绝望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最后,鲁迅引用了Petofi Sandor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表达了自己对希望和绝望的辩证看法。他认为,绝望和希望都是虚妄的,唯有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希望。这种观点体现了鲁迅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
总的来说,《希望》不仅表达了鲁迅对青春和希望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诗意的语言,成为了鲁迅的代表作之一。